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德育天地 招生就业 创业教育 心理驿站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处 > 德育天地 >

中专学生德育教育初探

时间:2010-03-12 21:51来源:未知 作者:学工处 点击:
  

 

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德治国”,对肩负育人重担的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认识中专学校的特殊性,做到“切准脉”,才能“对症下药”,找出正确的思路与方法,形成德育工作的科学决策。本文试图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专学生的德育建设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一、建立德育的目标系统
       学校一般都制订了《中专学生奖惩条例》和《中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具体内容。但是,在实施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模式,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德育的目标系统。
(一)确立德育的整体性和目的性观点
德育的思路和方法多是从部分入手,从零打碎敲开始,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为目的,然后再从部分到整体,究竟三年以后能否达到教育目的便不可预知了,这有悖于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因些,德育的每一项活动都应作为一个子系统被纳入整体系统之中,并且该活动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目标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此为例,德育系统方法可以表述为: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项德育活动都处于系统之中,而且都为各要素服务;而各要素又为整体目标服务;假若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者任何一个要素无法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那么,整体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个德育目标出发,制定一定的德育要素(课题),再针对每一个德育要素,设计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使各项具体的活动有的放矢,紧扣整体目标而不致于游离于系统之外。
(二)运用德育的动态性和可控性原理
中专学生入学第一年的年龄一般是16岁,刚过“危险年龄”,正踏入“青春盲动期”。从心理上看,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思想、生活要求独立。从行为上看,他们常常会用从社会吸纳的信息对老师的“经典”提出质疑。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认识肤浅,是非判断力差,道德意识薄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并且容易么复。例如,某女生入学前已经恋爱,入学后,她主动向班主任检讨过去,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是两个多月后该生再度陷入恋爱的误区。此例说明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系统的动态性观点认为:一切系统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可控系统是指能够接受控制,调节其运动状态,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系统。援用上例,图解为:
图2
  
教师是系统中的施控者,学生是受控者。学生的目的是摆脱恋爱,追求新的生活,教师的目的是使该生踏上正途,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两者目标一致。但学生自控能力差,其行为过程极易偏离轨道,这便需教师实施有效控制。
二、建立道德建设管理网络
从中专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已有相对的独立性及拥有广泛的吸纳信息途径。他们通过电视、电台、报章、杂志、广告等媒体,吸纳了开形形色色的信息和思想,并引起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学校虽然是教育的专门机构,但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监管所。因此,只有依靠家庭、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完善的德育网络,学校才能凸现其功效。德育网络:
图3
  
(一)完善矩阵式的内部管理机制
中专学校的德育管理一般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架构,对德育的重要性亦有共识。
但从德育工作整体而言,仍然是松散的、无机的,未能从整体视角出发,让各部门、各层级发挥其本职功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完善一个矩阵式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一,统一领导,成立一个德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制订一个较为系统的、纲领性的德育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计划包括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和措施。第二,职责分明,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要有机地纳入德育管理之中。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拓宽横向的外部教育环境
学校的教育活动,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离不开学校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道德品质教育,它涉及人的意识形态范畴,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社会的力量,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施加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宽社会中能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的领域。
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角度出发,学校可以通过上级团委、关心青少年成长协会和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角度,学校可以借助文化局、文化馆、博物馆和书画馆等单位,对学生施以文化熏陶;而遵纪守法,借助政法委,派出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劳动观,则可通过参观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学校要争取家庭的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施教。成立家长学校,授以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以上这些活动,都应纳入学校德育网络之中,换言之,学校应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与外界联系,让家庭、社会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作用。
三、确立以“活动教育”为主的德育模式
新世纪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伦理价值观上,追求开放式的自我完善;生活方式观上,从温顺听话的“小绵羊”型转向个性鲜明的“小牛犊”型;竞争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是被动的沉默,而是希望竞争取胜。
因此,转变旧式德育方法,使之适应新的学生的特点,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情、意”都要落实在“行”上。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有很多模式都是重视通过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例如“情境教育”,通过人为优化的情境,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挥的统一。又如“快乐教育”,其中通过组织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来实现教学目的,对我们便是很好的启发。
(一)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班会课模式
首先,要摒弃单一的单向教学形式,建立丰富多彩的、以活动为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主题班会课模式。具体形式有:
1、讨论法。由老师根据班会主题,拟定一个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或讨论,并作引导和归纳。
2、调查法。教师预先布置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待学生调查以后在班会课小结,亦可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
3、游戏法。通过游戏达到某种教育的目的。
4、演小品。由老师根据主题预先布置,让学生分工写剧本、演出。
此外,还有故事会、诗朗诵、演讲、辩论会、个案研究法、观察法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方法,在此不作枚举。
其次,班会课要有“教案”。目前实践中多数班主任上班会课没有教案,既无法取得教育的系统效果,上课时也心中无数。所谓班会课教案,一是指对全学期的德育内容有一个合理的、系统的教育安排,二是指每节班会课要有确定具体的教育目的、内容、形式及时间的安排。这样,班会课便能纳入德育建设的整体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建立“班会课主题”安排制度。根据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所确定的德育总目标,由教研室连同学生处、教务处,研究拟定一个涵盖三年的方案,然后,由教研室拟出每一学年度、每一学期乃至每周的班会课主题,要求班主任依照这一周的主题来编写具体的教案。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
从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开发来看,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道德品质的养成角度看,第二课堂符合“知情意行”的教育原则;再从学生年龄发展规律来看,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安排时间、空间和内容,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
1、时间的安排。主要的常规活动时间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考虑到中专学生比较少朗读的习惯,早读课多用来做作业,因此,第二课堂活动还可适当安排晚修时间。
2、空间的安排。中专学校普遍地方窄,学生人数多,空间的安排更要求合理性。可采用分级和分类活动的办法。分级,就是把三个年级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活动场所,互相不占用空间。分类,就是把活动内容分成若干类型,如体育活动、智力开发活动、讲座……便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
3、人力的配置。中专学校的教师课程任务繁重,不可能负担所有的第二课堂任务,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一是教师,主要负责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三是学生干部,负责一些游戏娱乐性的项目。
4、内容的设计。活动内容可以设计为四类:(1)知识类: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英语等;(2)技术类:电脑、手工制作、维修、普通话等;(3)体育类:蓝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4)其他:讲座、版报设计、故事会、礼仪、各种竞赛等等。
四、确立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德育方法
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把“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列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就包含着“学生是认识主体”的思想。张启航在《教与学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该文还认为:“不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领导、组织、引导等的作用上,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就要求我们在育人过程中要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考虑建立把德育管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的一些制度。
(一)建立学生自治为主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容易出现极端:一是把学生管“死”,即把学校办成“看管所”或“托儿所”;二是疏于管理,抓不住重心,学校变成了“花果山”。我们主张有管有放,其中一个办法是学生自治。从根本上说,学生自治就是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管理的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具体可以组建如下一些管理小组:
1、纪律监督委员会;
2、卫生检查评比小组;
3、饭堂管理委员会;
4、学习检查测证小组。
(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制
国外心理辅导理论众多,但能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罗氏的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目前中专的德育管理工作,偏重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而疏于对学生心理的辅导和转变。本文认为,德育工作应当建立心理咨询机制,这也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建立异常学生跟踪教育机制
学生的异常,包括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从心理异常角度看,许多学生经受不住环境压力和挫折,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力感或高度焦虑感,动辄离家出走、逃学,甚至自杀。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活得太累等。从行为异常角度看,许多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观念的侵蚀和邪恶行为的影响,出现盗窃、打架、诈骗、破坏公物、蓄意违反学校纪律、早恋等现象。学校如果不及时施加教育、矫正,这些学生便会走上自我迷失、堕落和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异常行为的学生需要及时发现、跟踪疏导和强化教育。
对异常学生的教育和治理,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1、建立异常学生档案;2、专人负责制;3、成立异常学生教育小组;4、建立全天候跟踪网络;5、要求异常学生自身制订改进措施。
总的来说,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个复杂而又系统的教育与管理工程,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时代、文化等内容的变化,学生作为属于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此外,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层出不穷,也要求学校、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广泛吸收和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育人的神圣使命,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 文 献
 [1] 张健. 学校教学实用全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志勇. 教学改革的使命[M]. 教育研究,1989-2
 [3] 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4] 余立. 现代教育思想引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 孔棣华. 陶行知教育名著选讲[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